当前位置: 首 页>廉政文化

一口红军锅

时间:2021-4-26 16:55:29 访问量:492

在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一口“红军锅”的故事在当地百姓间口口相传。

在吴起革命纪念馆参观时可以看到,“红军锅”其实是一口普通的水缸。它浑身布满裂痕,用胶泥和竹条加固。那么,为什么它会被称为“红军锅”呢?

时间回到1935年10月。当时的陕北,气温已到零下,人们早晚棉衣不离身。10月19日,一支队伍出现在吴起:他们因长途奔波疲惫不堪、伤病缠身,衣衫褴褛,多数人脚上穿的是草鞋、麻鞋,偶有几人穿着布鞋,也都露着脚趾。

这支队伍属于红一方面军。征得老乡同意后,红军战士就在倒水湾村驻扎了下来,在院子里起锅做饭。人多锅少,连石板都被用来擀面烙饼。部队来人找村民张宪杰借灶房做饭,他爽快地答应了,家里的水缸也借了出来,搭几块石头架到火上就成了一口锅。

那时加工的米面少,粮食只有黑豆、荞麦、糜子,都是带皮难熟的东西,烧的时候火一大,水就干了,再一加水,没想到缸随之裂开。缸裂了,又冷又饿的战士们抓起洒在地上的粮食就吃,半点儿也舍不得浪费。等离开的时候,红军战士把裂了的缸洗干净,又拿出两块银元给张宪杰作为赔偿。

“一口缸烂了就烂了,不值两块银元的。”张宪杰坚决不要。按当时的物价,两块银元可以买四个这样的水缸。

“这是纪律,你非拿不可,你不要那我们就违反纪律啦。”红军战士态度坚定。无奈,张宪杰只好把钱收了。

裂了缝的水缸虽然不能盛水了,但可以放粮食。红军离开后,张宪杰找匠人把水缸箍好,宝贝一样安置在自家窑里最显眼的地方。因为给红军战士煮过饭,这口缸都不叫缸了,而是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红军锅”。

1966年吴起革命纪念馆筹建,工作人员在乡下收集革命文物时,张宪杰把当年这口“锅”捐了出来。1992年,“红军锅”被认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张宪杰的侄孙张新从小就听二爷爷讲那口“破缸”的故事:“听二爷爷说,红军不乱拿群众家里的东西。他们问爷爷,‘老乡,能不能借一下你家的水缸?’在征得同意后才借走。”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不麻烦群众,这是红军落脚吴起伊始就立下的规矩。为了不挤占群众的住房,红军部队整齐有序地露宿在院子里、大路边。“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甚至在麦地里和衣而卧,但谢老甘之若饴,“稳睡恬如春夜暖,天明始觉满身霜”。红军打破了村民的一个瓷盆,赔了五角钱;受惊的马踩坏了村民的猪食槽,赔了一块银元……感人的故事在当地广为传颂。

“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铁纪铸军魂,红军正是凭借严明的纪律,赢得人民的真心拥护。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