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十三五”规划(讨论稿)
发布时间:2017-6-20 10:10:18  浏览次数:963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十三五”规划

(讨论稿)

201611月)

为确保“十三五期间学院健康持续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2014-2020)》及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在省教育厅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党委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员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宗旨,以全面提升学院的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内涵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锐意改革,真抓实干,创造性完成了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保持了学院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成功设置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2005年学院在南阳市大学园区征地建设新校区,先后建成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餐厅及后勤服务设施,开始了申办南阳农业职业学院的艰难历程,经过数年努力,终于在2012年顺利通过了省高校设置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考评,2013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下文批准设置南阳农业职业学院,20136月正式挂牌,秋期开始首年招生,从而实现了“十二五”期间最重要的发展目标,办学层次跨上新台阶,开启了学院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引领,中高职统筹谋划、协调发展的办学之路。

2016324日,《南阳农业职业学院章程》共966条,通过河南省教育厅核准,正式付诸实施,学院加快了以章程建设为引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全院上下自觉增强规则意识、制度意识、法治意识,科学设计管理架构,明确管理权责,努力构建依制度管人,依制度管事,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

二、新校区建设稳步推进,办学条件日益完善

1.硬件建设逐步完善。学院加大了以校园基础建设为重点的办学条件建设。“十二五”期间,学院仪器设备建设总投资1450万元,目前,仪器设备总价值达2605万元,与“十一五”末的1800万元相比净增805万元,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42个;图书馆藏书23万册,与“十一五”末藏书18.9万册相比,增加图书4.1万册,期刊957种,阅览座位442个,电子读物2535盘;学院两个校区占地573.3亩,校园绿化覆盖率达60%以上,高于“十一五”末50%的绿化率,高职办学条件更加完善。

2.新区建设初具规模。五年间,学院先后在新校区投资9000万元新建2幢综合实训楼、2幢学生公寓、2幢综合教学楼、1幢培训楼、1幢教学楼(含学术报告厅),新增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新区总建筑面积达11.3万平方米。学院紧紧抓住省政府实施职教攻坚的大好时机,先后争取到各级财政支持和项目资金6000万元。根据审计部门数据显示,截止20152月学院资产总额达2.3亿元,固定资产1.6亿元,为学院今后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显著

学院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坚持动态调整优化机制。目前,开设有园林、牧医、电子信息、农机、财经商贸、文化艺术等八大类,24个中职专业,20个高职专业,9个“五年一贯制”专业,较“十二五”末的24个中职专业相比新增29个高职专业,有效带动了中职专业的发展优化,使中高职专业总数达到53个,形成了以现代农、牧专业为基础,理工科专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专业为特色的中高职专业协同发展的专业发展框架。2011-2015年累计招录新生17076人,在招生工作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保持了在校生9000人的发展规模。同时,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开通了中职毕业生升学的直通车,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中职层次学生升入高职层次的升学率达到68%

四、示范校、特色院校建设进展顺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荣获国家中职示范性学校。20122014年,学院全力建设国家中职示范校,先后完成了4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建设点和一个特色项目的建设,开发教育部畜牧兽医专业7门专业课程资源,共享20门精品课程资源,带动校级7门精品课程和23门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带动中职各专业实现了以建设和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作为主要内容的精品课程建设,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与贯通奠定了基础,圆满完成了国家中职示范校的建设任务,2015年正式获得教育部的授牌。

2.获准成为河南省特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成功设置南阳农业职业学院以来,学院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走改革创新发展之路,走特色发展之路,2014年获准成为河南省特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拟定省级骨干专业建设点5个,建成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开发各级精品课程30门,2016年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中期检查评估,办学特色更加凸显。

3.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院不断深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健全“学校与企业融通、课程与岗位融通、学业与就业融通”的工学结合办学机制,不断完善工学结合保障体系、教学过程评价体系、教学信息反馈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先后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创新创业课程评估、适应社会能力评估和新生入学资格复查评估,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逐步增强,在国家、省市职业技能竞赛中屡次获奖,其中12名学生荣获第四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蹈大赛特等奖,3名学生荣获“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职业大赛一等奖,近百名学生荣获省市一、二、三等奖。

五、师资队伍得以强化,教学研究蓬勃开展

学院坚持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把校本研训和外出培训相结合,全面落实教职工培训工作方案和继续教育工作任务,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十二五”期间,以建成南阳农业职业学院为契机,注重教师转型升级工作,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251人,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59人,讲师57人,有效推动了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学院有在编教职工272人,专任教师254人,专业课教师19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21人,双师素质占比63.7%。硕士研究生68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河南省职教专家、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中职名师19人,南阳市科技功臣、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42人。教科研成果丰富,2011年至2015年,公开在CN及其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4篇,主参编教材著作41部,主持或参与课题54项,发明专利或参与实用专利8项,教师的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及教科研能力大幅提升,获得省级教科研成果奖、科技成果奖21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教师队伍为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六、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学院党委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组织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落实“两个责任”,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严格按照程序开展12个基层党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完成学院13名中层正职(副处级)干部的竞聘上岗和13名中层副职的职务调整工作;坚持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成立“思政部”、“大学生讲师团”,以党团课为主阵地,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102015年业余团校培训团员1500名,业余党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近1000名,先后发展新党员113名。全校现有党员260名,教师党员比例达71.9%,学院党委一直保持市“五好”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七、坚持民生民本理念,教职工生活显著改善

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教师法》、《工会法》等有关规定,在政治上和生活上始终关心、关爱教职工,近五年教职工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2015年人均总收入57000元,较“十二五”初人均总收入36480元增加了2万余元,实现了收入的持续增长。此外,教职工的工作、生活、娱乐环境得到不断改善,教职工活动中心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教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全校上下安定团结、风正气顺、心情舒畅。

八、全力建设省级文明单位,发展环境更为优化

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建立了校、系两级理论学习制度,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武装师生,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中国梦的教育,增强师生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精心构筑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扎实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单位届满重新申报验收。注重文化育人,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办好每年五月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德育讲座”、高雅文化进校园,开设高水平讲座,设置文化景观石,开展读书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思想文化艺术素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建立了广播站和数字校园,加强《南阳农校文学书画报》、《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校刊》的编辑和发行,全方位展示学院事业发展新成就、新进展,扩大学院的影响,营造育人氛围,优化发展环境。老干部工作、计划生育工作连续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妇女工作、卫生工作、绿化工作、体育工作、新闻宣传工作、档案工作、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双创”工作、精准扶贫工作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学院德育工作成绩突出,连年被评为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九、社会服务渠道畅通,社会声誉稳步提升

学院发挥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的作用,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下岗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了积极贡献。面向社会开展雨露计划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南水北调库区移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学生村官培训、职业农民骨干培训等,培训学员11000人次。依托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每年开展多个工种的技能鉴定2000人次以上。充分发挥师资优势,积极参与市“定点扶贫”、“千人包千村”、“百名人才进百企”等技术服务活动,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技术和人才支持。充分发挥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多次主持、主办和承办全国职业教育教学、科研、教材等方面的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有效发挥了教育服务功能和示范引领作用。

“十二五”期间学院被批准成为国家中职示范性学校、河南省特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连续保持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先后荣获南阳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南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南阳市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总之,“十二五”期间,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抢抓机遇,自我加压,爬坡跨坎,负重前进,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学院实际的发展路子,营造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学院已步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期。“十二五”的五年是学院综合势力提升幅度大、面貌变化大的五年;是人心齐、干事多、工作特色突出的五年;是集全校教职工智慧和力量,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加快发展的五年;是建校以来学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的五年。

回顾学院“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经历,我们的主要经验是:

——坚持不断发展。“十二五”的五年是学院事业高速发展的五年,我们正是坚持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基本原则,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艰难时期,克服了重重困难,“不等、不靠、不退缩、不松懈”,靠发展去寻找出路,靠发展去解决问题,这才取得了成功申办高职学院的重大成就,也为学院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改革创新。“十二五”的五年是学院改革创新的五年,我们先后实行了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开展“养成教育”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教育改革、以岗位设置和晋级晋职为重点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中心的后勤服务体制改革,正是靠综合改革凝聚动力,推动学院各项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坚持人才兴校。“十二五”的五年是学院队伍建设日新月异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务,高度重视师资引进、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先后实行了名师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注重选拔和培养师德标兵、拔尖人才、专业带头人、以及各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为学院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活力。

——坚持特色办校。“十二五”的五年是学院坚持特色办校的五年,我们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和社会需求,初步确立了以现代农业为特色,工科、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发展的办学方向势必将推动学院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在总结回顾“十二五”期间学院各项事业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学院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观念陈旧。学院设置以来,教职工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仍然受多年中职办学经验的束缚,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不能很好的适应高职办学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和教学规律把握还不够系统、不够全面,切实提高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任重道远。

二是管理机构不完善。学院成立以来,虽然各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但学院领导班子和内设机构还没有完全建立,各级干部队伍的配备与学院工作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院系两级管理没有真正实行,严重影响了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人员编制不足。学院成立以后,经协调,市编委在原农校240人编制的基础上增加60人,使学院编制总数达到300人,但根据国家对高职院校发展规模的要求,高职学生要达到6000人以上,中职学生也要保持在5000人左右,教职工总数至少要达到450人以上,再加上目前两区办学,教学和管理工作量更大,教职工人数明显不足。现有师资队伍也存在着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尽合理,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不太均衡的现象。

四是基本办学条件差距大。作为一所新办高职院校,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再加上受到资金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速度缓慢,学院各个方面的基本办学条件与其他高职院校相比差距较大,急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五是管理规范化程度不高。学院内部管理整体效率偏低,很多部门仍然停留在中职办学那种较为粗放的管理状态;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民主化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院内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院系二级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并强有力推进;机关职能部门服务能力和水平还需要不断改进,学院整体治理水平亟待提高。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学院“做强品牌、彰显特色”的关键期,也是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打造自身品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促进学院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学院要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不断强化发展意识,加快改革步伐,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精神,努力在机制创新、质量保障、校企合作、就业体系、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抓好党建为保证,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职业技能素养”这一主题,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加快建设进程,全面提升内涵,努力建设一所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农业高职院校。

二、总体目标

以建成省级特色骨干高等职业院校为契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健全管理体制,努力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拓宽服务面向,增强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到“十三五”末,使学院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更加突出,办学规模更加稳定,师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内部管理更加完善,办学活力明显增强,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真正成为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农业类职业院校,顺利通过教育部办学能力评估验收。

三、具体发展目标

1.办学规模。以内涵建设为重点,构建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中职为辅的办学格局,确保学院高职生规模稳定在6000人以上。中职每年招生1200人以上。成人学历教育每年招生300人以上。

2.办学效益。2020年,学院总收入力争超过1亿元,争取项目资金突破8000万元;严格执行国家各项工资政策,确保职工福利待遇逐步提高,使教职工人均年收入达8万元,增强教师获得感。

3.专业建设。立足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适应南阳经济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拓宽专业服务领域,积极依托企业及相关产业建专业,每年增设2-3个新专业,到2020年专业数量达到30个以上,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群,使办学空间逐渐扩大。

4.实验实训建设。2020年仪器设备价值超过3000万元,图书馆藏达到30万册,建立规范化的电子阅览室。在现有校外实训教学基地的基础上,增加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和30个校内专业实训中心,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

5.基础建设。“十三五”期间,新校区计划新征土地278亩,建设教学楼3幢、图书馆1幢、体育馆1个、学生公寓4幢,共计7.55万平方米;加大教学和办公设备的投资,进一步优化办公环境;加快校园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提速,建设高水平网络平台,实现校园带宽出口达2G,桌面带宽100M以上,十三五末基本建成智慧校园网络。逐步将学院建设成为一座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信息共享的人文化、现代化、生态化、园林化校园。

6.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师德高尚、专业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中,专任教师人数增加到340人,硕士以上学位者达到50%以上,高级职称人数达到30%以上,师生比控制在118以内,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注重专家型和“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加大力度培养骨干教师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全面规范学院内设机构及其附属机构,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尽快充实副科级以上干部岗位,强化干部队伍培养培训,提高管理能力和执政水平。

7.校园文化。积极倡导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努力打造体现历史内涵、时代风格和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提高省级文明单位的创建水平,争创国家级文明单位。

8.就业创业。重点提高专业对口率、岗位稳定率和收入增长率,各专业初次就业率不低于90%,年终就业率达92%以上。依照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完善毕业生和企业岗位信息库,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

9.科研成果。加大科研投入和奖励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升教育科学研究层次和水平。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承担省(部)级课题10项以上;积极参加各类教材的编写;每年公开发表论文100篇左右,其中核心期刊20篇以上。

10.社会服务。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向区域和行业提供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发挥学院人才和区位优势,为社会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培训各类人员8000人次以上,把学院建设成为行业企业的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新技术服务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四、落实“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的重要举措

坚持解放思想,明晰发展方向,明确办学定位,抢抓发展机遇,全面统筹规模扩张与内涵建设的关系、阶段性重点工作与长远目标的关系、事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促使学院“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以建设省特色院校为抓手,深化教学改革,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省特色院校。按照创建省特色高职院校《建设任务书》和《建设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院办学实力,提高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做好省特色院校建设的验收工作,确保顺利通过验收。创建省级特色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突出学院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校企合作。完善组织和制度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运行体制和长效机制。推行校企合作“三层对接”工程,使学院与地方产业对接、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教师与职业岗位对接,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拓展校企合作广度、深度和长度,共建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加大产教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力度,探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大力推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调整专业结构。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科学增设和改造专业。依托相关专业群,围绕园林技术、畜牧兽医、会计电算化、电子信息、学前教育、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骨干专业和专业群,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骨干专业建设工程,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打造鲜明的专业特色。创建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5个省级特色专业和1-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创新培养模式。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构建符合工学结合要求、体现农、牧、工、管、文科类专业特色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探索实践“模块融合+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完善考核评价模式和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制度。

推进课程改革。遵循“校企共建、整体优化、社会参与”的课程建设原则,积极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参与课程设计,建立健全省级课程标准,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中高职衔接的校企合作教材。争创1-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每个系部建成3-5门校级精品课程,尽快实现网络共享。注重中高职课程衔接,重点开发一批中高职衔接、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社会最新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三大平台”的课程结构体系,建立符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质量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多元化课程体系。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和素质能力比赛等活动,统筹常规教学和技能竞赛工作。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技能,支持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建设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生众创空间。

加强实训建设。围绕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着力建设食品加工、疫病监测、会计电算化、工业机器人、汽车电子电工、无人机等30个校内专业实训中心和5个校外实习教学基地。要争创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推进信息化教学。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完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推动精品课程资源更新升级,所有课程教学资源上网,实现优质化教学资源共享。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竞赛,推进教学信息化技术培训与应用。积极参与国家或省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支持教师参加各级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完善评价机制。从构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和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着手,建立健全符合河南职业教育实际的评价机制。继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突出教学质量监控重点,探索构建深层次、全方位、多维度、开放式、链条化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开展教学工作诊断,实现过程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研究制定包括毕业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重要指标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做好学院中职学生公共基础课水平测试和专业技能考核工作。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一大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建立全日制学生休学创业制度和弹性学制。健全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参军入伍等服务保障机制,落实和完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后续升学和就业服务等政策。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尽快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在十三五末建成校地、校企共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

(二)以建设师资队伍为重点,改善师资结构,全面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师德建设。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教师头脑,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引导广大教师自尊自律自强,做学生敬仰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管理制度建设,形成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编制、资格、评聘和评价制度。倡导和弘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的农职院精神,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打造教学团队。制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创新专业教学团队组织管理模式,引进有企业管理经验的兼职教师,共同开展课程开发、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教学改革与研究等工作。制订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加强教师师资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强化专任教师既能培养,创新师资培训机制,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合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创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和省级教学团队2个。

重视名师培养。继续做好师资队伍建设“三大工程”,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充分发挥高职称人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做到重点专业有教授、骨干专业有专业带头人、每个专业课有骨干教师。完善人才战略发展规划,开展以教学名师、学术技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教学标兵为内容的遴选和培养活动。全力培养省职教专家、各级各类学术技术带头人、拔尖人才和校级骨干教师。鼓励校企共建“名师工作站”和“专家工作室”。

加强人才流动。深化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进出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学院发展和专业需要,引进中青年专家、学术带头人、复合型优秀人才、双师型人才、企业技术人员和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适应学院快速发展需要。

参与社会实践。继续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到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部门,参与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技术革新等实际生产活动和有针对性的新知识、新技能培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大外出培训和交流力度,选派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进修,增强全体教师对最新教育理念、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的学习和把握,促使教师掌握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三)以提升信息应用水平为目的,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逐步建设智慧校园

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统筹做好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在校园网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等方面继续发展,确保基础设施的发展满足支撑应用不断升级的要求。积极推进新校区校园基础管网、综合布线、信息化校园应用系统、校园一卡通、校园安全监控系统、校园LED大屏幕显示系统、校园智能广播控制系统等项目建设任务。提升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等各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对学院主要业务的大部分覆盖。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和提升教学、管理、服务等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建设一体化的IP安防、数字广播、后勤服务信息化平台。

信息资源建设。大力发展信息资源的建设、集成和有效利用。推进数字图书资源、数字教学资源等信息资源建设,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鼓励教师参加各级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四)以新区建设为契机,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完成建设任务。按照新校区建设总体规划,遵循“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确保质量、适度超前”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工程施工,科学安排工程进度,安全施工,确保质量,按时保质完成新校区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学生公寓和东大门及广场等三期工程7.55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

规范建设程序。严格招投标、预决算、工程管理、设备采购、质量监督等各个环节的规则和程序,完善纪检监察跟踪、监督制度,确保工程建设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将新校区建设工程打造成“阳光工程”和“精品工程”。

规划校园分区。根据整体规划布局和建筑风格,认真做好校园的硬化、亮化、绿化和美化工作,争创河南省园林式单位。着力完善规范校园功能分区,打造各具特色的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学合理、保障有力的水、电、网供应系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筹措建设资金。加大新校区建设的筹资、融资力度,在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的同时,通过自筹、集资、引资、贷款等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探索两区办学模式,发挥新校区的办学主阵地作用,努力降低办学成本,保证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化内部改革,积极营造干事创业氛围

深化人事改革。全面推进人事制度动态管理,推行全员聘任、评聘分离和绩效工资制度。探索充满活力的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制度。按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探索岗位和收入分配的动态管理。建立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重实绩、重贡献,在分配机制上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

调整内设机构。根据学院实际需要,完善内部机构设置,按党政管理机构、教学科研机构和教辅机构三大类别,科学、合理、稳步设置内部机构,建立职能明晰、政令畅通、人员优化、运转协调的管理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实施两级管理。办学重心下移,明晰职责,简政放权,充分调动系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政策激励,挖掘办学潜力,把系部建成充满活力、高效运行的教学实体,形成结构合理、运行畅通、高效廉洁的院系治理体系,待时机成熟后正式成立二级学院。

加强财务管理。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精神,开源节流,集中财力推进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推进校务公开,严格执行财务预决算制度、分级审批制度和审计制度。不断开拓创收渠道,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吸引企业联合办学,合理使用信贷资金,完善有效的财务分析与评价体系,保证资金良性循环。

完善规章制度。根据《南阳农业职业学院章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科学决策,规范管理,全面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实现由提高全体师生的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转变,由注重行政管理向注重依法行政的转变,推动学院改革发展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规范程序,注重过程,加强对设备采购、工程建设、招生、招投标程序、国有资产等工作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进一步推进后勤管理和服务改革,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拓宽服务项目,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率。

(六)以提升素质为目标,丰富校园文化,努力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着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建立完善定期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明确问责机制。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在教材审查使用、教学科研管理、教育媒体管理、对外合作交流等业务工作中,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引领,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坚持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并重,促进学生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双提升,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加强思政网络教育,健全学生思政教育长效机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标准化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教学,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推进“党建领航、团学联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优秀团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模范带头作用。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生管理和辅导员(班主任)齐抓共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三育人”领导体制和长效工作机制。

加强宣传工作。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发挥“思政讲师团”等有效载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努力办好校园广播、校刊、校报、网络和宣传栏等院内媒体;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唱响高校网络文化的主旋律。继续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创建和谐校园。

创新管理机制。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理念,进一步探索学生教育管理新机制、新途径,建立导向鲜明、科学规范、齐抓共管,具有学院特色、符合学生特点的学生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招生、教育、服务、管理、就业”一体化的学生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学生管理责任制,促进学生管理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加强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辅导员热爱学生、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品质。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以学生荣誉积分制度为载体,完善院、系、班学生工作质量考核评价机制,突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学风建设,强化职业精神培养,培育创新思维,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继续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努力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和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职业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抓好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严抓考风、考纪工作,推进优良学风、班风和校风的形成。注重开展实践教育,增强情感体验。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丰富校园文化。以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体现历史内涵、时代风格和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按照“大型活动届次化,中型活动精品化,小型活动特色化,社团活动专业化”的思路,努力实现校园活动品牌化,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重视发挥学生专长,全面拓展学生素质,在学生社团内涵建设、网络文化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等方面,创新活动项目,打造活动品牌。加强诚信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奖助学金体系建设,全面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七)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拓展职教服务社会功能

组建职教集团。探索集团化、连锁化的办学方式,依托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具有法人地位的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促进行业企业与学院在职教集团框架内的深度合作与交流。依托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与企业联合申报课题、开展科技攻关,积极发挥职教集团作为政府的“智囊团”、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文化兴豫的“先行者”、人才创新的“孵化器”作用。

服务区域经济。积极争取“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统筹安排职业培训项目和资金,发挥职业院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巩固和完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机制,积极承担区域内的技术技能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口帮扶与再就业培训工作;发挥学校师资技术优势,大力开展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工作,加强涉农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挖掘校内外学生资源,创新工学结合模式,力争成人学历教育有较大发展;建立社区与职业院校联动机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城乡社区教育,发挥职业院校在创建社区良好文化氛围、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加强社区教育功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八)以党的建设为根本,全面从严治党,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委统揽全局,切实履行党委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责任,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不断完善党委会决策机制、党委分工负责制,规范党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发扬党内民主、依靠集体智慧、听取民意反映,保证决策科学、符合群众意愿。坚持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两手抓、两促进”,不断完善党委研究人才培养战略、定期分析教学科研、招生就业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

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章党纪党规教育和警示教育,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明晰政治责任要求,强化党员干部党章党规党纪意识,以尊崇《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核心,以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为重点,全面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干部;推动各支部建立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问责追责,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认真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各项规定,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把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健全反腐倡廉制度,落实廉政风险防控举措,保持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持之以恒深入纠正“四风”问题。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党内监督,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正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对重点工作、重要环节、关键岗位、重点人的监督,充分发挥财务、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和把握全局、处理复杂问题、推进科学发展和领导管理学校的能力。不断完善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培养管理、考核监督工作机制,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廉洁型的高素质管理干部团队。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促进党建工作与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紧密结合,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立足思想建党;强化经常性教育,增强基层党支部的整体功能,规范党员党籍和组织关系管理工作。拓宽渠道,创新载体,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进一步建立基层党组织活动项目化管理机制,推动基层党的工作制度化和党的活动经常化。健全发展党员工作机制,完善入党积极分子的两级培养教育制度和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制度,做好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加强群团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大职能,深入开展工会“建家”活动。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实施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在代表群众利益、反映群众呼声、解决职工困难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强化团的组织建设,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关心离退休同志的生活和健康,注重发挥老干部作用,认真落实离退休的各项待遇,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共享学院发展成果。关注女职工的工作、健康和生活,充分调动女教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SIZE: 16pt">办学重心下移,明晰职责,简政放权,充分调动系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政策激励,挖掘办学潜力,把系部建成充满活力、高效运行的教学实体,形成结构合理、运行畅通、高效廉洁的院系治理体系,待时机成熟后正式成立二级学院。

加强财务管理。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精神,开源节流,集中财力推进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推进校务公开,严格执行财务预决算制度、分级审批制度和审计制度。不断开拓创收渠道,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吸引企业联合办学,合理使用信贷资金,完善有效的财务分析与评价体系,保证资金良性循环。

完善规章制度。根据《南阳农业职业学院章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科学决策,规范管理,全面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实现由提高全体师生的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转变,由注重行政管理向注重依法行政的转变,推动学院改革发展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规范程序,注重过程,加强对设备采购、工程建设、招生、招投标程序、国有资产等工作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进一步推进后勤管理和服务改革,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拓宽服务项目,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率。

(六)以提升素质为目标,丰富校园文化,努力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着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建立完善定期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明确问责机制。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在教材审查使用、教学科研管理、教育媒体管理、对外合作交流等业务工作中,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引领,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坚持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并重,促进学生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双提升,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加强思政网络教育,健全学生思政教育长效机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标准化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教学,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推进“党建领航、团学联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优秀团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模范带头作用。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生管理和辅导员(班主任)齐抓共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三育人”领导体制和长效工作机制。

加强宣传工作。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发挥“思政讲师团”等有效载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努力办好校园广播、校刊、校报、网络和宣传栏等院内媒体;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唱响高校网络文化的主旋律。继续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创建和谐校园。

创新管理机制。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理念,进一步探索学生教育管理新机制、新途径,建立导向鲜明、科学规范、齐抓共管,具有学院特色、符合学生特点的学生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招生、教育、服务、管理、就业”一体化的学生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学生管理责任制,促进学生管理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加强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辅导员热爱学生、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品质。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以学生荣誉积分制度为载体,完善院、系、班学生工作质量考核评价机制,突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学风建设,强化职业精神培养,培育创新思维,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继续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努力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和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职业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抓好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严抓考风、考纪工作,推进优良学风、班风和校风的形成。注重开展实践教育,增强情感体验。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丰富校园文化。以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体现历史内涵、时代风格和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按照“大型活动届次化,中型活动精品化,小型活动特色化,社团活动专业化”的思路,努力实现校园活动品牌化,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重视发挥学生专长,全面拓展学生素质,在学生社团内涵建设、网络文化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等方面,创新活动项目,打造活动品牌。加强诚信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奖助学金体系建设,全面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七)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拓展职教服务社会功能

组建职教集团。探索集团化、连锁化的办学方式,依托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具有法人地位的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促进行业企业与学院在职教集团框架内的深度合作与交流。依托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与企业联合申报课题、开展科技攻关,积极发挥职教集团作为政府的“智囊团”、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文化兴豫的“先行者”、人才创新的“孵化器”作用。

服务区域经济。积极争取“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统筹安排职业培训项目和资金,发挥职业院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巩固和完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机制,积极承担区域内的技术技能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口帮扶与再就业培训工作;发挥学校师资技术优势,大力开展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工作,加强涉农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挖掘校内外学生资源,创新工学结合模式,力争成人学历教育有较大发展;建立社区与职业院校联动机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城乡社区教育,发挥职业院校在创建社区良好文化氛围、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加强社区教育功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八)以党的建设为根本,全面从严治党,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委统揽全局,切实履行党委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责任,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不断完善党委会决策机制、党委分工负责制,规范党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发扬党内民主、依靠集体智慧、听取民意反映,保证决策科学、符合群众意愿。坚持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两手抓、两促进”,不断完善党委研究人才培养战略、定期分析教学科研、招生就业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

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章党纪党规教育和警示教育,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明晰政治责任要求,强化党员干部党章党规党纪意识,以尊崇《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核心,以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为重点,全面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干部;推动各支部建立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问责追责,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认真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各项规定,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把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健全反腐倡廉制度,落实廉政风险防控举措,保持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持之以恒深入纠正“四风”问题。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党内监督,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正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对重点工作、重要环节、关键岗位、重点人的监督,充分发挥财务、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和把握全局、处理复杂问题、推进科学发展和领导管理学校的能力。不断完善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培养管理、考核监督工作机制,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廉洁型的高素质管理干部团队。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促进党建工作与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紧密结合,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立足思想建党;强化经常性教育,增强基层党支部的整体功能,规范党员党籍和组织关系管理工作。拓宽渠道,创新载体,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进一步建立基层党组织活动项目化管理机制,推动基层党的工作制度化和党的活动经常化。健全发展党员工作机制,完善入党积极分子的两级培养教育制度和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制度,做好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加强群团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大职能,深入开展工会“建家”活动。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实施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在代表群众利益、反映群众呼声、解决职工困难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强化团的组织建设,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关心离退休同志的生活和健康,注重发挥老干部作用,认真落实离退休的各项待遇,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共享学院发展成果。关注女职工的工作、健康和生活,充分调动女教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