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这既是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盼,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总方向、总目标。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广大教师要自觉培树渊博的专业理论、广博的通用知识、宽阔的胸怀视野,不断涵养高尚的师德师风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从而在引领学生成长的教育实践中成为大先生,成就学生的美好未来。
教师要在下力修炼“务学不如务求师”的至高职业境界中成就学生。“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在学生眼里,教师是模仿跟从的榜样,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形成和人格养成。教育就是模仿、跟随,教师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境界情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育家梅贻琦曾形象地把学校比作水、把师生比作鱼、把教育教学比作游泳,教育就好比大鱼前导、小鱼尾随,学生在跟随观摩中耳濡目染,从而使教育的效果“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现实生活中,教师也正是以其言传身教呈现出的师德师风教育,引导着学生的日常言行和个人修养。一位教师的神态气质、秉性修养甚至语言风格、个人偏好都是在不自觉地给学生做示范。“务学不如务求师”作为教师的职业境界,不仅是教师的自律约束和自觉追求,也是教师为学、为事、为人的修养指南。
教师要在努力实现教师职业“使人明”的功能价值中成就学生。“欲明人者先自明。”教师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明道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深刻认识、尊重、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特性和客观规律,信道就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传道就是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充分证明,明道是基础,信道是关键,传道是根本。践行“四个服务”办学根本、落实立德树人首要任务,离不开广大教师的明道、信道、传道。明道、信道、传道就是从“自明”走向“使人明”,就是让教师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人类文明传承者,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引路人、心灵塑造的大先生。所以,“使人明”不仅是教师职业的功能价值体现,也是对教师为学、为事、为人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在专心专注与学生的“同青春、共成长”中成就学生。我们发展教育事业,不仅要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还要关注施教者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教师利用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自身的知识素养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社会、规划人生、担当奉献,既是帮助学生确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是在不断检视自身、提高自身、成就自身。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也就是说,教师的不断成长、教师的全面发展伴随着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是不断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教师个人的全面发展。教师与学生“同青春、共成长”,之于学生就是促进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之于教师就是实现为学、为事、为人的生命之树长青。
教师要在用情推动个体师德走向群体师德中成就学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生态系统,教师作为一个独特的行业群体,高尚的师德在教师之间也有着相互感染、相互浸润的影响。而且,教育系统内部各项工作之间也是相互关联、互为制约的,这也正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意义所在。身为教师,如果有着终身学习的自觉,有着崇德向善的品质,有着不甘平庸和追求卓越的坚毅,自然就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这种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教师职业风范,推动着广大教师播种优秀、传播优秀、收获优秀,也推动着“教师个体师德”向“教师群体师德”的整体跨越,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从“教师个体师德”走向“教师群体师德”,不仅体现了每位教师的师德自觉,也成为整个教师队伍为学、为事、为人的群体风范展示。
教育是有着明确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崇高和伟大;选择了教师,就应该努力成为一束光,照亮学生人生成长的道路;选择了教师,就必须在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方面,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了然于胸,充分展示自己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知识技能,争做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作者系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党校书记) |